深圳借助碳交易机制调节城市能源消费

2016-12-01


  作为国家发改委选取的首批7个碳交易试点之一,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率先启动碳交易。过去的3年多时间,碳交易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万元工业增加值碳强度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得到调整,企业减排积极性提高。

  目前,深圳市单位GDP能耗已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能耗持续下降的空间较小,碳减排边际成本正在不断提高。2015年,深圳提出,争取2020年甚至更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调节城市能源消费

  结构性减排成效初显

  在深圳,首轮碳交易共计纳入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合计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40%。截至2015年6月30日,深圳碳交易经过了两个完整的履约期,市场配额总成交量413万吨,总成交额2.05亿元,位居全国前三名。同时,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没有推迟履约的试点之一,前两个履约年度的履约率分别为99.4%和99.7%。

  2014年,碳交易管控单位实际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了402万吨,下降率达12.6%,万元工业增加值碳强度较2010年下降34.2%。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官员昂莉提供的数据显示,分属14个行业的这635家纳管企业,在2009~2011年间总碳排放量一直呈上升态势,而2013年碳交易启动后,碳排放总量降幅较大。

  其中,造纸、印刷、化学品制造、家具制造等以煤炭和火电为主要能源来源的行业排放总量和排放占比均有所下降;以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来源的医药烟草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排放总量和排放占比则有所上升。

  “在调整产业排放结构的同时,碳交易对深圳整体能源消费结构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天然气、石油气等占比有所上升。与此同时,2013年深圳制造业管控单位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051亿元,上升42.5%。碳交易在实现碳强度控制的同时,对纳管企业和行业的经营状况并未造成损害,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昂莉认为,深圳碳排放交易的结构性减排成效出显,能源结构优化和工业转型升级是主要贡献因素。

  被动接受到主动改变

  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

  作为碳交易市场的直接参与者,管控企业经历了被动接受到主动改变的过程。那么,碳交易如何引导或改变企业的排放行为?

  调查显示,在碳交易开始初期,大部分纳管企业缺乏碳资产管理意识和行动,只感到参与碳市场增加了成本,因此缺乏积极性,甚至表示更愿意参与传统的考核制度。

  超过1/3的企业意识到碳交易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业界威望和社会声誉,相应地提高竞争力。经过第一个履约期之后,交易情况显示,企业已经对碳市场有了更多了解,积极性也大幅提高,相应的碳资产管理方式和对市场机制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升,不少企业开始建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部门。

  “从当前来看,基于对碳市场价格和减排投资成本的考虑,约一半企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但企业也表示,未来节能减排动力不足,对长期的碳市场发展和减排政策没有把握,即使有多余的配额也不敢拿到市场上去交易。”昂莉表示,企业希望获得更多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使其更好地在碳市场履约甚至获利,但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对碳交易机制的了解也少。

  据昂莉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主管部门提供企业参与政策制定和信息互通的平台和方式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企业自身缺乏对碳资产的认识,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碳资产管理部门,对市场不够敏感,主动性不足。

  减排并非只增成本

  管理得当可带来收益

  无疑,经过3年多的试点,碳交易对企业和城市的减排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昂莉认为,深圳碳交易市场之所以运作良好,一方面,深圳遵循了立法先行的设计思路,为碳交易体系的顺利建设和平稳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首先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确定立法基础,之后通过《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定细则,发布部门规范文件和交易规则及配套细则,要求严格执行。另一方面,符合因地制宜原则,即经过几年的市场交易和运行,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深圳当地的碳交易体系。

  此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使用权的稀缺性价值,越来越多地被政府、企业和个人纳入决策行为。

  “企业体验到减排不一定是增加成本,管理得好同样可以带来收益。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减排能带来的还有更好的声誉和竞争力。政府部门也体验到市场机制比传统的考核办法更为灵活,机制设计科学加上市场管理完善,将会带来更好的减排成效。”昂莉说。

作者:徐卫星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浏览次数: 1261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