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2017-05-16
从原始农耕到机械种养,人类对农业的不断探索呈现了社会的演进与变迁。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土地与经济、农业与民生仍然紧密关联。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探路者,近年来,湖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正阔步向前,寻找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带动农业发展提档换貌的有效路径。
三年来,湖南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采取集中投入、规模开发、试点示范的方式,统筹土地治理、产业化等项目财政资金5.46亿元,启动建设了28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逐渐将园区打造成为两类项目结合样板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
与以往的一些农业园区不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是在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础上,通过聚集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正逢其时。”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李丙力说。
立足特色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今年年初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加快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湖南转变开发思路,围绕提升效益搞开发,以园区建设为平台,更新理念,创新政策,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选择区域优势明显、示范作用突出、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作为扶持对象,通过在全省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特色园项目,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李丙力介绍,所有特色园项目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始终践行“一业二园三融合”的理念和要求,对准市场,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湘潭县以农开支持的湘莲特色园、梅林桥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园为平台,统筹涉农资金集中支持湘莲等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湘莲市场”“万亩荷花片”,使湘莲文化旅游品牌更加响亮,全县湘莲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其中旅游收入6.2亿元以上。
而在岳阳平江,通过将茶叶项目与红色旅游、森林公园的健康养生相结合,游客可采取“私人订制”模式,预订专属的高山有机茶园登山观光、采茶品茗,“茶旅”结合对接高端消费,实现了高效益。
在追求效益的同时,生态也是农开工作关注的重点。“循环农业”成为最科学的路径选择。“我们大力推广生态理念,鼓励引导市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的特点,探索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把特色园建成‘生态园’,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增值增收。”据记者了解,南县小龙虾特色园就是循环农业的典型案例:利用平湖水网湿地的特点,推广“稻虾生态种养”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高了稻谷和小龙虾的产量和品质,农户养殖小龙虾加上种植稻谷,每亩可获收益7500元。在园区辐射带动下,全县“稻虾共生”面积从原来的7万多亩增加到24万亩,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近8亿元。
因地制宜促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特色产业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湖南省农开办主要围绕全产业链进行规划和建设,针对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确定项目建设内容,重点解决经营分散、规模不大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对产品原料供应不足、尤其是加工能力饱和或过剩的产业,重点解决基地的基础设施问题。通过做大基地,补齐短板。
湖南是我国油茶中心产区,油茶林总面积、产量、产值均领跑全国,却也面临“产量低于加工能力5倍”的现实。对这类特色园项目,主要采取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扩大种植基地,解决原料不足问题的方式进行攻坚。
以沅陵县茶叶特色园项目为例,通过新建和低改茶园,打造生态有机茶万亩核心区,打通原有茶叶基地,对接安化黑茶的原料供应,解决了夏秋茶的销售出路,提高了农民收入。
对于那些生产加工能力不足的产业,则重点扶持经营主体加强储藏、加工、冷链设施建设,促进基地产品就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效益的提升。
而对部分品种老化、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特色农产品,重点采取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建设高标准种苗示范基地等措施,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
泸溪县是湖南规模最大的优质椪柑生产县,“泸溪椪柑”被授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在2007年以后,曾因品种老化、品质不佳,面临价低、卖难、滞销等问题。特色园项目启动后,将重点聚焦于椪柑品种改良、提质增效等问题上,并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建成了品改示范基地9300亩,辐射带动全县建设椪柑标准园3.7万亩。品质改良后椪柑成熟期更早、品质更高,价格也比原来提高了近3倍,优果率由改造前的40%提高到80%,为果农进一步释放了增收空间。
创新机制持续给力精准扶贫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湖南省农开办抢抓节点,在优势特色园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通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努力使地方土特产和小产业带来大效益。目前,湖南已经建成一批带动扶贫的优势特色产业园区。
通过“合作分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种模式。湖南省农开办选择洞口雪峰蜜桔、中方葡萄、桃源茶叶等项目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试点,部分项目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建成后的经济林果园经济预期效益高、抗风险能力强、收益回报期长且稳定。各县农开办与项目所在村村委会以及经营主体,通过协议形式,明确项目基地建设财政资金投入的一部分作为当地村委会的集体投入,建成“合作制”的产业园,待项目建成达产后,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
通过“输血造血”,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是另一种形式的探索。28个特色产业园项目中,有16个分布在贫困县。“我们选择了平江高山茶叶、花垣黄牛等项目作为试点,通过参与产业、提供就业、乡村旅游、土地租赁等方式,将项目区的贫困农户与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帮扶等精准扶贫新模式。”这种既“输血”又“造血”的模式,让贫困农户在项目建成后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湘西州花垣县黄牛产业园,依托扶持的龙头企业,探索出了“黄牛寄养、牧草收购、安置就业”的帮扶模式,农户每年平均养殖黄牛30头左右,户均收入可达到12万元左右。平江县3000亩高山茶园及其加工生产线建成达产后,预计增加1050个就业岗位,可将项目区内的贫困农户全部吸纳,户均年增收25000多元,达到了脱贫标准。
经过三年的积极探索,湖南从“绿色”农业园中掘出了真金白银,不单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实现了“农业增效”。放眼未来,更多特色产业园将为湖南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的星星之火,必将烧出燎原之势。